【行進中國 邊走邊看】風云長護伊犁州 一半如畫一半詩
關注濟源網(wǎng)微信
伊昭公路邊的云端天路觀景臺
伊昭公路邊的氈房
伊昭公路邊的瑪尼堆
伊昭公路風光
八卦城夜景
八卦城中心廣場
八卦城街頭旅游馬車
夏塔古道國家森林公園各種野花盛開
烏孫山上的牧馬人
“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國遼闊,,不到伊犁不知道新疆美麗,?!敝挥猩砼R其境,才會切實感受到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以下簡稱伊犁)的長史如詩,、風景如畫,。
昨天夜宿全國唯一一個市區(qū)沒有紅綠燈的城市——伊犁特克斯的八卦城內(nèi)。從觀景臺俯瞰,,八條主街向八方輻射,,將城市分割成八個完美的扇形區(qū)域,全城呈八卦形布局,。華燈給八卦城勾畫了更清晰的輪廓,,中心廣場的大樹上裝的兩個大眼睛骨碌碌地看著沉浸在樂曲中起舞的人們。
晚上12點,,小城寒風凍人,,但夜市依然熙熙攘攘。這個本來區(qū)位優(yōu)勢普普通通的小城因為獨特的設計而吸引了眾多游客,,它的設計者也因此垂名于世,。城里城外到處凸顯著《易經(jīng)》文化,有人說它最早是丘處機設計的,,雖然有點捕風捉影,,但《長春真人西游記》記載的線路表明,丘處機西行的確把中原文化撒播到了天山東西,。
和特克斯相鄰的昭蘇縣是漢朝烏孫古國的所在地,,名聞世界的天馬——汗血寶馬即出于此。原本今天要去昭蘇看天馬浴河表演,,但恰逢大雨,,我們轉(zhuǎn)向夏塔古道。
路上,,一望無際的油菜花如金色的地毯一般,,大片的紫蘇花開得正好,麥田也正綠,,黃綠紫一片片交錯在雪山之下,,雨中猶如彩色畫卷,。
伴著溪流,絲綢之路上最險峻,、高危的古隘道——夏塔古道到了,。
在阿克蘇拜城,我們?nèi)ニ哪隙舜蛄丝?,今天轉(zhuǎn)到了它的北端,。山高谷深,氣候極端,,剛剛進入古道,,雨夾雪劈頭蓋臉打了下來,饒是穿著薄襖也只能堪堪避寒,。山下溪谷鮮花遍地,,其間有一片片松樹林,小松鼠會下樹取食,,啄木鳥旁若無人地做無情鑿樹洞機器……遠處的木查爾特冰川在雨霧籠罩中若隱若現(xiàn)——清代那里設有70戶專門鑿冰梯的人家,因而得名“沙圖”(“階梯”“臺階”的意思”),,如今人們給叫成了“夏塔”,。山下支著許多帳篷,那是徒步登山感受人間仙境,、觸摸百年前鑿冰人留下鑿痕的戶外愛好者搭建的營地,。
此去60多公里矗立著格登石碑,也叫“平定準噶爾勒銘碑”,。有了這座豐碑,,我們才把伊犁留在了國土板塊。有專家推測,,這通巨碑就是由1000多名官兵沿著夏塔古道從南疆運來的,。
從景區(qū)內(nèi)往伊犁方向走,一路古烏孫國的遺風猶在:景區(qū)的區(qū)間車司機還保留著馬背民族打招呼的方式,,路上相遇會長嘯一聲,;烏孫山的昭蘇馬場上,牧馬人仍在揚鞭策馬,;沿路高山草甸的氈房里,,馬奶子、酸奶疙瘩,、噴香的肉食……
車往前開,,遠山之外更有重山,明明路已到山巔,,雪線上的嶙峋白峰仍插云天,。夕陽給層層山巒勾上了深深淺淺的金邊,,云端天路氣象萬千,其景神筆難描畫,,詩亦道不出,。
險峰過處豁然開朗,地天相接融為一體,,給人以遠方有海洋的錯覺,,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轄區(qū)到了——原活動于東北的錫伯族部分軍民清初被調(diào)遣于此屯墾戍邊,由此他鄉(xiāng)成故鄉(xiāng),。
前兩天給我留言的一個姐姐說,,她的父親閆政文隨軍南下后以書記監(jiān)委的身份帶著全家人和湖北新洲縣的鄉(xiāng)親來察布查爾墾邊,編入第四師六十八團,。無論干部還是群眾,,大家一起住臨時挖的地窩子,在冰天雪地里吃混著用玉米棒子芯磨成粉的干餅,。當時這里是一望無邊的蘆葦蕩,,他們把蘆葦根挖出來,排干水開荒,,硬生生把濕地變成了鹽堿地,,又把鹽堿地變成了萬畝良田。
踏上伊犁州以來,,不管是城市還是景區(qū),,不管是城鎮(zhèn)還是山道,目之所及,,都是歡聲笑語的游客,、安居樂業(yè)的百姓和香味彌漫的人間煙火。穿越千年,,在一代代人的奮斗下,,才有了風云護佑的大美伊犁。(文/圖 記者 衛(wèi)建波 閆雅琴 通訊員 衛(wèi)雨桐 7月7日發(fā)于新疆伊犁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