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春晚的青銅大面具,,背后有咱河南文物修復師的努力
關注濟源網微信
央視春晚舞臺上的三星堆遺址青銅大面具 視頻截圖
化夏在文物修復工作中
除夕夜,,虎年春晚,一件文物的“亮相”,,震撼了每一個觀看春晚的人,。它就是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大面具,是目前已知的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體量最大,、保存狀況最為完好的大型青銅面具,。
遠觀已足夠震撼,而近距離的接觸,,更是不一般的體驗,。河南博物院的80后文物修復師化夏,就曾經在2021年參與了這件大文物的修復過程,。
交集
河南博物院文物修復師和3000多年歷史青銅大面具的近距離接觸
這件距今3000多年的大型文物,,寬131cm、高71cm,、深66cm,。其寬頤廣額、棱角分明,,眉,、眼、唇等部線條流暢,,突出于面部,,粗長眉飛揚,面具的兩側上下和額部正中有方形穿孔,,據推測可能用于固定用途,。青銅大面具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體現了古蜀先民對自然萬物與人神世界的理解與思考,。
“我只是跟著當地的文物修復專家做了一些輔助性的工作,,更多的是學習,幫助修復團隊做一些事情,?!被恼f,“很高興我們單位把我派到了故宮,,才有幸參與了這件事情,。”
去年8月,,化夏被河南博物院選派到故宮博物院文??萍疾拷涣鲗W習,同時派去的還有另外兩個同事,,被派送到另外兩個不同的部門,。在故宮博物院,,他跟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有亮學習青銅修復技術。
到了10月,,他跟隨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奔赴四川,參加三星堆出土文物的修復工作,。
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天時間,,但化夏很感謝河南博物院給的外出學習的機會,才有幸跟著故宮博物院走近三星堆新出土的文物,。
出土后的青銅大面具,,有很多地方需要修復?;恼f,,比如面具右眼處附著了很多銹蝕、貝類,、泥土等一些硬結物,。他們主要用毛刷、鉤針,、手術刀等工具,,對文物外表面進行清理、修復,,讓文物的外表得到修復和還原,。
專業(yè)
他在河南博物院修文物 讓文物生命更持久、形態(tài)更完善
文物修復師,,是一個專業(yè)對破損文物進行修復的職業(yè)。作為文物修復師來說,,不僅需要多門學科的專業(yè)知識,,還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心如止水,,耐得住寂寞,,體現的是工匠精神。
近些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文博類節(jié)目的走紅,,文物熱也讓更多的幕后工作者走到臺前,為人所熟知,?!段以诠蕦m修文物》等電視節(jié)目的走紅,也讓更多人了解到文物修復師這個曾經很神秘的團隊,。
“我所想的,,便是盡到我們所有的責任,,讓文物的生命更持久,展現給公眾的文物更漂亮,、更完整,。”化夏說,,投身其中,,意義非凡。
作為河南博物院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的文物修復師,,化夏平時接觸最多的便是青銅和陶瓷,。“文物修復是技術活,,需要修夠一定的數量,,才能對文物修復有完整的認知,才會有更好的技術,?!彼f,每件文物所存在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看似重復的工作,,卻蘊含著諸多不同,這也是其樂趣所在,。
和外科醫(yī)師一樣,,文物修復師也需要專業(yè)設備的輔助。手術室設備,,牙科工具,,電焊類工具。一開始,,文物修復師需要先清理文物,,經過兩年左右的磨練,慢慢讓手穩(wěn)定下來,,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修復文物,。化夏說,,文物修復,,需要的不僅是黏合劑和各種工具,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識和化學知識,。
展望
文物修復或將拉近與公眾的距離 逐步揭開其神秘面紗
出生于1984年的化夏,,是一名標準的80后。迄今為止,,他已有10余年的文博從業(yè)經歷,。
其實,,擺到展館里、供廣大公眾觀看的文物,,發(fā)掘出來時并不都是完整的,、無損的?;恼f,,文物考古現場,一般會對出土的文物進行搶救性修復,。受條件限制,,材料、手藝都不是盡善盡美的,。放置一段時間,,補配的物件可能會脫落,黏合的地方可能會開膠,,所以需要對這些文物再修復一遍,。
他說,河南博物院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有20人左右,。修復室有一面大玻璃墻,,未來會逐步向特定觀眾開放。到時候,,游客透過玻璃就能觀看文物修復的過程,。
化夏說,疫情之后,,河南博物院計劃開展文物修復的定向研學,。根據不同年齡的游客和不同領域的文物類型,制訂不同的研學方案,,逐步揭開“文物修復”神秘面紗,,力爭向公眾普及更多的文博知識。(大河報·豫視頻記者劉瑞朝文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