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中原——百年黨史中的“河南篇章”
關注濟源網(wǎng)微信
歷史悠久的中國,,從沒有哪個百年,像這個百年般波瀾壯闊,、感天動地,。
這一百年,,一個“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國家,,走上強盛的道路;一個“積弱積貧,,九原板蕩,,百載陸沉”的民族,迎來復興的曙光,;億萬“為奴隸,,為牛馬,為羊犬”的人民,,實現(xiàn)小康的夢想,,演繹了民族復興史上自強不息的傳奇。
1921—2021,。從開天辟地的偉大瞬間,,到改天換地、翻天覆地的滄海桑田,,這一個又一個驚天動地的傳奇里,,究竟蘊涵著怎樣的精神基因和歷史密碼?群雄逐鹿的中原大地,,又在百年黨史中留下了多少永不磨滅的精神印記,?
歷史從哪里開始,精神就在哪里產(chǎn)生,。
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風起云涌的一百年,,一代又一代共產(chǎn)黨人砥礪前行,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在百年黨史中熠熠生輝,照亮了中華民族的天空,。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diào),鄂豫皖蘇區(qū)根據(jù)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這些發(fā)軔于中原大地的偉大精神,,在風雨如磐中孕育,,在激情燃燒中成長,在勇敢擔當中壯大,,書寫了煌煌百年黨史里風雷激蕩的中原篇章,。
又一個7月來臨,又一個百年開啟,?!皼]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chǎn)黨,,辛勞為民族;共產(chǎn)黨,,他一心救中國。他指給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領導中國走向光明”的高亢歌聲,,將會再次回蕩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長征還在路上,,歌聲永不落幕,。民族復興,那些歷久彌新的偉大精神,,將鼓舞我們不忘初心,、接續(xù)奮斗;中原崛起,,那些光芒閃耀的偉大精神,,將激勵我們牢記使命、無畏前行,。
出卷
山河破碎,、內(nèi)憂外患的舊中國,如何于危難中振作,,在絕望中重生,?百年風雨歷程,是一部輝煌的史詩,,記錄著一個民族刻骨銘心的磨難與覺醒
每次向歷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禮。
100年前,,當一群年輕人聚集在上海望志路(現(xiàn)興業(yè)路)的一棟小樓里撒播革命星火;當從嘉興南湖駛出的紅船開始躍入時代大潮,,他們從波譎云詭的時代里拿到的試卷,是“中國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是如何在長夜漫漫中尋找光明、在滿目蕭索中重整山河,。
尋求答案的過程,,是生與死的考驗,、血與火的洗禮。
矗立在鄭州市中心的二七紀念塔,,是無數(shù)人心目中的精神地標,。
二七紀念塔、二七廣場,、二七紀念堂,、二七路……發(fā)生在98年前的“二七大罷工”,在這座城市的肌體上打上了深刻的歷史印記,。這些具有鮮明時代印記的建筑物和地名,,在歲月長河的淘漉下依然不掩芳華、歷久彌新,。
拾級而上,,穿越百年?!捌咭弧鼻跋?,記者登上63米高的二七紀念塔,依然能清晰感受到一個民族不屈的精神脈動,。
1923年2月4日,,鄭州、武漢,、長辛店3萬多名鐵路工人相繼宣布罷工,。不到3個小時,千里京漢線全線癱瘓,。但大罷工很快遭到反動軍閥的血腥鎮(zhèn)壓,,釀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
1923年2月7日,,共產(chǎn)黨員林祥謙壯烈犧牲,,年僅31歲。與他一同血染刑場的,,是51個不屈的英魂,。
查閱這段歷史的相關史料,幾乎都有這樣一句話:2月7日,,鄭州下起了大雪,。
二七大罷工,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頂點,,是近代以來中國工人階級作為新興社會力量首次登上政治舞臺,。革命前輩用生命筑起的精神豐碑,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開展革命斗爭提供了豐富滋養(yǎng)。
二七大罷工之前,,李大釗曾多次來到鄭州,,在工人中傳播馬克思主義。一次講課中,,李大釗寫下“工”字,,隨后又添上一個“人”字。他告訴工人,,“工”和“人”加起來是一個“天”字,,工人的力量加起來比“天”都要大!
這些被李大釗喚醒而群情激昂,、血脈賁張的工人,,當時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紀念塔展出的史料中,,有這樣一組數(shù)字——工人每年勞動天數(shù):330至340天,;每天勞動時間:10至12小時;工錢:普通工人每月6元,。而作為反動軍閥的鷹犬,,總工務段長每月工資卻高達1300元。
這些數(shù)字里面,,潛藏著殘酷的壓迫,、無聲的血淚,涌動著憤怒的吶喊,、頑強的抗爭,。
李大釗等早期革命先驅(qū)提出的“階級斗爭”“無產(chǎn)者”“社會主義”這些概念,深刻切中了當時中國的脈搏,;為人類解放而奮斗的理想,,更與沉淪日久渴望復興的精神訴求相通,推動著百年中國浩蕩前行,。
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著名黨史專家陳晉曾這樣總結百年黨史:“如果把中國共產(chǎn)黨擬人化,她一百年的奮斗,,始終就在回答三個問題:‘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闭业搅诉@三個問題的答案,就找到了解讀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黨史的秘訣,。
尋找答案的過程里,,我們明白了人民共和國的大廈為何能巍然屹立——
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帶的大別山,,是一片紅色的土地。行走其間,,每一個溝壑都寫滿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每一塊土地都散布著莊嚴肅穆的革命遺址遺跡。
新縣箭廠河鄉(xiāng),,有一塊不足30平方米的“紅田”。1927年冬天,,300多名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群眾,,高昂著頭顱走上刑場,用生命向黨做出最壯烈的告白,。
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副館長戴璐璐介紹,,箭廠河鄉(xiāng)原屬于黃安縣(今紅安縣),敵人在這里制造“紅田”慘案,,暴露出他們對土地革命的恐懼,。
據(jù)《紅安縣革命史》記載,土地革命時期,,紅安縣普通農(nóng)民只占不到25%的土地,,雇農(nóng)沒有土地。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雇農(nóng)和貧農(nóng)苦苦掙扎在死亡線上,。
對土地的渴望,,就是當時的貧雇農(nóng)對幸福的渴望。
“打土豪,、分田地”給廣大農(nóng)民開辟出一條“活路”,,無數(shù)大別山兒女紛紛報名參加紅軍,不惜以生命捍衛(wèi)革命果實,。
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當時人口不足10萬的新縣,,就有5.5萬人為革命而犧牲,。
“28年紅旗不倒”,在連天烽火中孕育生長的大別山精神,,是不朽的豐碑,,是厚重的詩篇,其中力透紙背的,,是人民的力量,。
尋找答案的過程里,我們明白了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為何能基業(yè)長青——
羅山縣鐵鋪鎮(zhèn)何家沖村,。1934年,,紅二十五軍從這里的一棵古銀杏樹下集結出發(fā),。
這個深掩在大別山深處的小小村落,因此成為“地球上的紅飄帶”其中一個原點——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十五軍長征出發(fā)地,、紅軍長征四大出發(fā)地之一,。
令人驚嘆的是,從銀杏樹下出發(fā)的紅二十五軍,,幾乎都是年齡沒有超過18歲的烈士遺孤,、紅軍子弟。長征路上,,這群“娃娃軍”拿著和自己一樣高的長槍,,血戰(zhàn)獨樹鎮(zhèn),歷時10個月,,轉戰(zhàn)近萬里,,不僅成為第一支到達陜北的長征隊伍,而且是在長征途中唯一一支自身得到壯大的部隊,。紅二十五軍從何家沖出發(fā)時2984人,,到達陜北時發(fā)展為3400多人。
是什么力量,,讓這支隊伍在極其困難條件下前行萬里不迷航,?是什么力量,讓這支看似弱小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那時敵軍占據(jù)的是土地,,而紅軍占據(jù)的是民心?!毙抨栜姺謪^(qū)政治工作處主任洪坤星說,。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羅山有10萬人參加革命,,3.6萬多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每到一地,紅軍打土豪,、分田地,,與勞苦大眾水乳交融。
新縣的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里,,有一組浮雕令人印象深刻,。
畫面里,一位年邁的老媽媽和一位年輕的孕婦相互攙扶著,,她們挽著的籃子里盛放著要送給紅軍戰(zhàn)士的糧食,。她們是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烈士的母親和妻子,送出的糧食則是她們千辛萬苦討來的“百家糧”,。
“當時正值青黃不接,,她們把辛苦討來的糧食輾轉送到部隊,,自己卻一口都舍不得吃。送糧返回的途中,,吳煥先的妻子餓死荒野,,去世的時候還懷著四個月的身孕……”每一位講解員在講述這段歷史時,總忍不住聲音哽咽,。
這答案里,,有相濡以沫的魚水之情,有生死與共的黨心民意,。
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這樸素而深刻的論斷,為我們提供了解讀中國共產(chǎn)黨100年激流勇進的歷史視角:離開“人民”這一核心價值,,就無法把握蘊藏在“中國傳奇”背后的力量,,無法讀懂“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的奧秘。
2021年5月13日下午,,淅川縣九重鎮(zhèn)鄒莊村,。在村民鄒新曾家中,習近平總書記一番深情的話語振聾發(fā)聵,。他指出,,人民就是江山。我們共產(chǎn)黨打江山,、守江山,,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歷經(jīng)百年,赤誠如初,。天地由此開生面,,歷史由此開新篇。
答卷
百年櫛風沐雨,,一代代共產(chǎn)黨人賡續(xù)的精神基因,,繪就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圖譜,,譜寫了時代的慷慨壯歌,,鑄造了民族的血脈精魂,彰顯了一個政黨矢志不移的初心與使命
“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
這是毛澤東主席傳誦久遠的一句話,。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是對我省艱苦奮斗、改變一窮二白面貌的封丘縣應舉農(nóng)業(yè)合作社的高度肯定,。
“中國奇跡”的落筆處,,就從這“滿目蕭條,百廢待興”的“一張白紙”開始,。
新中國成立之時,,中原大地滿目瘡痍。1949年,,我省人均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總值居全國第28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1%,糧食畝產(chǎn)只有46公斤,,發(fā)電量只有500萬度,,80%的人口是文盲,人均期望壽命僅35歲,?!肮拧⑼?、苦”,,一度成為河南的代名詞。
在這張白紙上,,中原兒女開始揮毫潑墨,。一個現(xiàn)實版的愚公移山,開始在這張紙上呈現(xiàn)出雋永的意象,。
愚公故鄉(xiāng),,濟源。一個中國人的神話故事和精神圖騰,,在這里有了現(xiàn)實的傳承,。“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千百年來,,這里的人與山,,一直在延續(xù)著一個永不完結的故事。
濟源思禮鎮(zhèn)水洪池村,,位于河南與山西交界的太行山深處,,是濟源位置最偏僻,、海拔最高的村莊。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可對于仿佛與世隔絕的水洪池村民來說,下山卻成了他們最大的難題,。上世紀80年代,,該村90%的村民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
為了走出大山,,水洪池村原黨支部書記苗田才帶著7名黨員,,組織全村僅有的48名勞力,用最原始的辦法,,持續(xù)十年之功,,挖出了水洪池人連接外界的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路。
為修這條路,,有人賣光了圈里的牛羊,,有人賣掉了閨女的嫁妝,有人甚至賣掉了自己的棺材,,全村70%的人為此負過傷、流過血,。13.5公里長的蜿蜒山路上,,每塊石頭上都有村民灑下的血汗。
一代人艱辛的十年,,換來了后代人暢達的一生,。站在最高的山頂,他們看到的是更廣闊的天地,、更高遠的世界,、更美好的未來。
在新中國的一張白紙上,,愚公后人寫出了屬于自己的故事,。
莽莽太行,挽起了濟源與林州,。不同的城市,,卻有著同樣改天換地的十年。
盛夏,,太行山最美的季節(jié),,群山蒼翠,紅巖壁立,。在這“紅”與“綠”之間,,一抹流動的“藍”纏繞其間,。這條藍色飄帶,就是被稱為“世界奇跡”“人工天河”的紅旗渠,。
一渠繞群山,,精神動天下。
一錘,、一釬,、一雙手,10個春秋,,一條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挖砌土石達1515萬立方米。如把這些土石壘筑成高2米,、寬3米的“長城”,,可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參觀紅旗渠,,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上世紀60年代,三年困難時期,,飯都吃不飽,,林縣人為什么敢修紅旗渠?工程巨大,,耗資7000萬元,,林縣人為什么能修紅旗渠?徒手削平1250座山頭,,鑿通211個隧洞,,引水1500公里,林縣人為什么能修通紅旗渠,?
當時,,也有人質(zhì)問縣委書記楊貴:“你林縣有多大的荷葉,敢包這么大的粽子,?”楊貴的回答只有一句:“我們有55萬人,。”
翻開林縣的歷史,,有一個字反復出現(xiàn):旱,。林縣境內(nèi)立著很多明清時期記錄旱災的石碑,碑文對旱災的慘狀有著相似的記載:人相食,。人吃人的慘狀,,在林縣發(fā)生過5次。一個新婚的女人,因失手打翻了公公排隊一天才挑來的一擔水,,在除夕之夜羞愧自殺,。
所以,如果你能理解55萬人對水的期盼,,就會把所有的問號拉直,,變成感嘆號。楊貴說,,林縣人能在經(jīng)濟如此困頓,、生產(chǎn)力水平如此低下的年代創(chuàng)造出震驚世界的奇跡,最重要的就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特別是“為了人民”,堪稱紅旗渠精神的靈魂,。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當我們黨將決策的出發(fā)點立足于人民時,,人民會將自己的力量凝聚于黨,。就像70多年前美國記者白修德和賈安娜在《中國的驚雷》一書中所感慨的那樣:“共產(chǎn)黨并不曾使用什么魔術,他們只不過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變,?!?/p>
當年的林縣,那個曾經(jīng)殘破不堪的小縣城,,如今已嬗變成流光溢彩,、人均儲蓄額全省第一的林州市?!皯?zhàn)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的譜寫,讓林州這座精神之城散發(fā)著幸福,、祥和的氣息,。靜靜流淌在這里的紅旗渠水,讓城鄉(xiāng)靈秀,、土地肥沃,、山川靜美。
紅旗渠,,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了一條氣韻生動的藍色曲線,,也為中國構筑起一個崇高的精神世界。
這張白紙,,在全國人民的匠心揮運之下,,有了神采飛揚的文字,,有了云蒸霞蔚的色彩,有了氣吞山河的神韻,,有了欣欣向榮的氣象,。在這張鋪陳960萬平方公里的巨幅長卷中,生長在中原大地的一棵普普通通的泡桐樹躍然紙上,,生機勃勃,,奪人心魄。
這棵泡桐,,是1963年焦裕祿同志親手栽下的,。58年過去,當年的一棵小樹苗,,如今枝繁葉茂,、華蓋如云。
站在焦桐樹下,,那個在漫天黃沙中查風口,、探流沙的身影,那滿是補丁的衣帽鞋襪,,那把被頂出窟窿的藤椅……都會在人們敬慕的目光中一一浮現(xiàn),。
這是一棵長在蘭考百姓心中的樹,更是澤被世人的精神之樹,。樹下石碑上刻的焦桐簡介里,,有這樣一句話:這棵泡桐已成為焦裕祿精神的象征。
泡桐,,3年成檁,、5年成梁。根,,防風固沙;軀干,,可作板材和樂器;枝杈,,粉碎后做膠合板……以短暫的生命奉獻全部,,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正是焦裕祿一生的真實寫照,。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焦裕祿初到蘭考時,面臨的是令人心酸的場景:飽受風沙,、鹽堿,、內(nèi)澇困擾,糧食產(chǎn)量下降到歷年最低水平,,小小的縣城火車站里,,擠滿了外出逃荒的災民。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0多年過去,焦裕祿奮斗過的“此水此山此地”,,變化天翻地覆:2017年3月,,蘭考成為全國首批摘帽的兩個國定貧困縣之一,另一個是“革命圣地”井岡山,。
為人民服務,,是共產(chǎn)黨人的根本宗旨,是焦裕祿等一代又一代共產(chǎn)黨人堅守的理想與信念,,是他們胸膛里最旺的火,、眸子里最亮的光、骨子里最硬的鈣,。有了這種強大的精神支撐,,他們交出的答卷里,才會具有穿越時空,、打動人心的力量,。
2014年3月17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調(diào)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倳浱m考之行的一根紅線,就是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他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我后來無論是上山下鄉(xiāng),、上大學、參軍入伍,,還是做領導工作,,焦裕祿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p>
每年四月,,泡桐花開,整個蘭考縣都掩映在千頃澄碧的花海里。那是新中國氣象萬千的畫卷上最動人的顏色,。
焦桐長青,,精神不老。那棵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風雨滄桑依然郁郁蔥蔥的焦桐,,那道在人民群眾心中永不褪色的身影,,那種跨越時空永不過時的精神,都在無聲訴說著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從群眾中汲取更強大;沒有一種執(zhí)政資源,,比贏得民意更珍貴持久。
閱卷
百年風雨兼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心中始終重若千鈞,“只有共產(chǎn)黨才能救中國”的信念,,在人民心中始終堅如磐石,。黨和人民生死與共、血脈相連,,“中國之治”才有了河清海晏的深厚基礎,,大國發(fā)展才有了爬坡過坎的堅實底盤
1939年,在抗戰(zhàn)最艱苦的歲月,,中原史學大家嵇文甫在搖晃的書齋里懷著深深的憂患和希望寫下了一篇名為《河南精神》的文章,。他暢想著未來的河南:“黃河治、長淮導,,農(nóng)林興,,礦山開,合作盛行,,公路密布,,平漢隴海,縱橫通貫,,國際路線,,別辟道途……”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在某種意義上說,嵇文甫那一代人的夢想,,也是一張時代的試卷,。
只是他沒有想到,我們的答卷是如此氣勢磅礴,、撼人心魄,。
中國人民百年不舍晝夜的奮斗,,成就了波瀾壯闊的東方傳奇。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充滿生機的中國,一個充滿希望的中國,,已經(jīng)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嵇文甫心中的河南,也同樣在新中國氣吞山河的行進中換了人間,。
今日之河南,,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zhì)量發(fā)展已成為國家戰(zhàn)略,黃河正在變成造福人民的安瀾之河,、富庶之河,、幸福之河;今日之河南,,早已是著名的農(nóng)業(yè)大省,,是全國人民離不開的“國人廚房”;是全國重要的經(jīng)濟大省和交通樞紐,,經(jīng)濟總量邁上5萬億元臺階,,穩(wěn)居全國第五;“米”字形高鐵四通八達,,高速公路密布成網(wǎng),,航空港客貨吞吐量穩(wěn)居中部地區(qū)“雙第一”……藍圖已化為美景,憧憬已變成現(xiàn)實,。
重溫百年壯闊征程,,我們讀懂了什么是“以人民為中心”。
蘭考張莊,,曾是蘭考縣最大的風口,,沙丘遍布,貧困凋敝,。改革開放前,,這里很多村民都有外出逃荒要飯的經(jīng)歷。
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考察調(diào)研時,,沿著村里的主干道進村入戶,訪貧問苦,。這條路此后有了新的名字:幸福路,。
張莊有個閆春光??倳泚淼剿依飼r,,閆春光正處于他人生中的“寒冬”。受禽流感影響,,這個養(yǎng)雞戶賠了幾萬元,。一家老小擠在一處土坯房里,成了村里有名的困難戶,。幾年過去,,他已經(jīng)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去年靠養(yǎng)雞就賺了50萬元,。全村207戶貧困戶,,也在2017年整體脫貧。
脫貧攻堅,,是春光的春光,,也是所有貧困戶的春光。
河南,,一個擁有1億人口,、4000多萬農(nóng)村人口、3000多萬外出務工人員的人口大省,,718.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3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53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與全國同步實現(xiàn)全面小康,。千年夢想,今朝夢圓,。
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國際經(jīng)驗表明,當一國貧困人口數(shù)占總人口的10%以下時,,減貧就進入“最艱難階段”,,因為面對的都是貧中之貧、堅中之堅,、難中之難,。2012年,中國這一比例已到10.2%,,我省情況猶有過之,。能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堪稱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貧窮有多沉重,,奇跡就有多震撼。只有讀懂了我省建檔立卡人口貧困程度之深,,才能明白這一攻堅之戰(zhàn)的艱巨與偉大;只有讀懂了這片土地多災多難的歷史,,才能理解擺脫貧困的農(nóng)民對共產(chǎn)黨的感恩與認同,。
這樣的情景讓人熱淚盈眶——
脫貧后的光山縣晏河鄉(xiāng)付店村村民王世綿,在大門貼上了“花木向陽春光永駐人民跟黨福水長流”的對聯(lián);滑縣王莊鎮(zhèn)謝道口村呂同鳳老大娘,,將“熱愛共產(chǎn)黨”五個大字一針一線繡在枕套上……
這是“種子與土地”的共生共榮,,是“魚與水”的不離不棄,是“兒女與父母”的血肉相依,,是“答卷人與閱卷人”的同舟共濟,。
解碼這份亮麗答卷,我們讀懂了什么是“人民至上”,。
2020年歲首,,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大江南北,。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zhàn)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中華民族又一次面臨嚴峻考驗,。舉國上下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一場力度空前的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全面打響,,14億中國人民在共克時艱中勇毅前行,。
中原大地,迅速筑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抗“疫”雄關,。
當歲月靜好,、山河無恙,我們會記住那些難忘的時刻:全省86萬醫(yī)務人員全員上崗,,20余萬個基層黨組織,、500多萬名黨員主動請戰(zhàn),全省公安民警全線動員……會記住那些閃光的人:隔著玻璃門與女兒擁抱的醫(yī)護人員,,站在樓下仰望窗口看一眼兒子的警察,,勇敢逆行援助武漢的1281名醫(yī)療隊員……在這一個個難忘
的瞬間里,人們看到了風雨同舟的磅礴力量,,看到了休戚與共的責任擔當,。
從感人肺腑的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里,,我們讀出了和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一脈相傳的厚重主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一個政黨的初心銘刻于此;疫情防控一個都不放棄,,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個民族的奮斗書寫于此。
答卷人的千金一諾,,換來了閱卷人的萬眾歸心,。
今年4月2日,鄭州大學思政課堂上,,周榮方老師給學生講焦裕祿的故事。講到動情處,,她激動得淚流滿面,,不得不停下來擦拭淚水。
把自己“講哭”的片段紅遍網(wǎng)絡,。周榮方直言:“其實,,火的不是我,是焦裕祿書記的精神,、魅力太打動人了,,是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為民辦實事的熾熱情懷太打動人了?!?/p>
被共產(chǎn)黨人打動的,,還有億萬個閱卷人。
“為有犧牲多壯志”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河南人民成為黨和軍隊的銅墻鐵壁,;“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河南人民白手起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譜寫了一曲曲改天換地、戰(zhàn)天斗地的壯美篇章,;“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河南涌現(xiàn)出一大批先進典型、模范人物,、寶貴精神,,讓黨的事業(yè)接續(xù)傳承;“虎踞龍盤今勝昔”的新時代,,爭做出彩河南人的時代旋律響徹中原……
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民力所聚,。黨,,由此擁有了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獲得了不竭的力量源泉,,培植了深厚的執(zhí)政根基,。
中原大地,,人們看到了初心和使命的綻放,聽到了近億人的命運交響——
在烈士鮮血染紅的鄂豫皖蘇區(qū),,在生命之水滔滔汩汩的紅旗渠畔,,在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愚公故鄉(xiāng),,在亭亭如蓋,、枝葉扶疏的焦桐樹下,在扎根異鄉(xiāng),、迎來新生的南水北調(diào)移民新村,,在日新月異的城市、載滿鄉(xiāng)愁的村莊……無數(shù)人的心弦因此而撥動,,無數(shù)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無數(shù)人的夢想因此而實現(xiàn),無數(shù)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100年披荊斬棘,,只為締造日新奮進的中國;100年初心如磐,,只為守住人民的心,。從這個角度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我們才能理解,,這么多人會舍生忘死,,匯聚到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之下,走過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這么多人會與黨風從云隨,,開創(chuàng)篳路藍縷奠基立業(yè)的一百年;這么多人會前赴后繼,,邁向創(chuàng)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回望過往的奮斗路,,一代又一代共產(chǎn)黨人構筑的精神譜系,貫通了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xiàn)在,、光明宏大的未來,讓我們黨歷經(jīng)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jīng)磨難而生生不息,。
眺望前方的奮進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曙光在前、前途光明,,又亂云飛渡,、充滿挑戰(zhàn)。不忘來時的路,,賡續(xù)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血脈,,既是繼往開來的精神傳承,更是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神偉力,。
風起云天,潮涌東方,。精神永存,,光耀中原。中原大地厚重又充滿生機,,中原兒女智慧又勤勞堅毅,中原明天光明又任重道遠,。中部崛起,,中原出彩,需要我們用一個個勇爭一流疊加為全省奮勇爭先,,用一個個競相出彩匯聚成全省絢麗多彩,。
我們正走在大路上。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精神的光焰照耀著昂首闊步的人們,,看著他們從今天奔向明天,目光堅定,,揮汗如雨,,每個日子都有新的希望,每次出發(fā)都是新的起點,。(總策劃:董林 劉雅鳴,;統(tǒng)籌:張學文 萬川明;執(zhí)筆:董學彥 薛世君 侯皓 陳小平 沈劍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