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_曰本女人牲交全视频免费播放_国产成人精品人人2020视频_性欧美VR高清极品_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手机人_曰本中文字幕免费_中文字幕无一级片在线观看_无码人妻丰满熟妇一区二区三区_在线观看av网站永久_最深的剑黄化下载,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亚洲欧美V国产一区二区,新婚之夜被强灌种怀孕电影

您的位置: 濟源人 > 人文濟源 > 正文

書畫文化篇

2019-12-30 15:33:08來源:《文化濟源》責任編輯:薛芳芳

  河南是華夏文明的腹地,更是書畫文化的勝地,,而濟源古今書畫享有盛名者,,也蔚為大觀。

  五代時期的濟源籍畫家荊浩,,有“北派山水畫鼻祖”之稱,,他的代表作《匡廬圖》,開北派山水畫先河,;唐代名相裴休,,不僅是禪林名士,其書法更是與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權比肩,;乾隆皇帝萬機之暇,,親自考證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中的盤谷之所在,留下了珍貴的《歌盤合契》和摩崖石刻,,欽定濟源為“名山勝跡”,;詩仙李白的唯一存世墨跡《上陽臺帖》,在王屋山寫就,,文墨俱佳,,堪稱國寶,開國領袖毛澤東對《上陽臺帖》愛不釋手,,親自捐贈故宮博物院珍藏;明末清初孟津籍書家“神筆”王鐸,,把濟源當做第二故鄉(xiāng),留下了大量與濟源有關的詩文書畫作品,;楷書四大家之一的趙孟頫所書的《投龍簡記》,,記載了帝王派遣使者到王屋山、濟瀆廟祭山祭水的盛況;沁河東岸的摩崖石刻《鑿開石門記》,,早于魏碑200余年,,是漢隸向魏碑過度的典型書體,國內僅見,;“楷書之祖”鐘繇,,卒葬濟源軹城,現存墓?!扮娢虊尽?;唐代楷書大家柳公權所書的《溫府君神道碑》,今存于坡頭鎮(zhèn)左山村……宋徽宗、文征明,、陳廷敬,、馮玉祥等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在這塊土地上也都留下了墨寶,,傳下了佳話!

北派之祖說荊浩

  中國山水畫從五代,、兩宋走向成熟,。北方山水畫長于大山大水,開圖千里;南方山水畫,,善寫局部微觀,,別有風味。而被稱為“北派山水畫之祖”的荊浩,,正是濟源這塊土地上孕育出的一代宗師,。

  荊浩,字浩然,,約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間,河內沁水人(河南省濟源市東北,,今五龍口鎮(zhèn)王寨村是沁水縣治所在地),。后梁時期因避戰(zhàn)亂,曾隱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號“洪谷子”,。擅畫山水,常攜筆摹寫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頂,,能畫出四面峰巒的雄偉氣勢。他將唐代吳道子的筆描與項容的潑墨技法結合,,擴展筆墨描寫山水的能力,,創(chuàng)造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雙林寺院作壁畫,。

  在歷代繪畫史籍和著錄書中,,記有荊浩作品約五十余幅,其中山水畫占絕大部分,,也有少量人物畫,。《匡廬圖》是荊浩唯一存世真跡,,高185.8厘米,寬106.8厘米,,絹本水墨,,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匡廬圖》為全景式山水畫,整體氣勢雄偉,,細部刻畫甚精,。中峰挺立,崢嶸崔巍,,秀拔欲動;兩側而下,,群峰競立,如芙蓉初綻;山間飛瀑如練,,云氣,、屋宇、橋梁,、林木,,曲折掩映;一派雄奇、壯美,、幽深的氣象,,使人感受到畫家高超的用筆技巧和寬闊的胸襟。元人韓嶼題詩曰:“翠微深處著軒楹,,絕磴懸崖瀑分明,。借我扁舟蕩空碧,一壺春酒看云生,?!?/p>

  全圖由下而上,由近及遠,,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為近景,。畫面下端,一泓澗水,,一葉扁舟,,船夫撐篙正欲靠岸,似乎將觀賞者帶入畫境,。由石坡而上,,山麓間有屋宇院落,竹籬樹木環(huán)繞,,屋后有石徑抱危崖逶迤而上,。崖腳煙水蒼茫,有長堤板橋,,一人騎馬觀景,,悠然自得。

  第二個層次為中景。兩崖間有飛瀑噴瀉而下,,擊石分澗,,似聞其聲。一橋橫架于溪澗之巔,,兩邊危壁,,松柏參差,矗立入云,。橋左方有一座林蔭庭院,,窗明幾凈。這一層可謂漸入佳境,。

  第三個層次,,雖是遠景,卻分外醒目,。主峰兀立,,兩側煙嵐飄渺,諸峰如屏,,相互映照,;又一飛瀑如練直下,落入虛空,。這一層次是畫中最佳勝境,,也是畫家最著力處。

  觀此畫,,仿佛隨著船夫的導游,,登上了游覽山中美景的旅程。巍峨主峰為主景,,兩疊泉流,、兩座屋宇、危棧小橋則是其中幾處精彩的“景點”,,而那位騎馬觀景的人物,,則把觀者的視野引向畫外任憑浮想的空間。

  《匡廬圖》在真實感和體積感的追求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荊浩自謂:“吳道子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將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他將唐代出現的“水暈墨章”畫法進一步推向成熟,,筆墨兩得,,皴染兼?zhèn)?,標志著中國山水畫的一次重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氣勢雄渾,,境界雄闊,推動了山水畫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歷代評論家對他的藝術成就極為推崇,元代湯垕在《畫鑒》中將其稱為“唐末之冠”,。

  荊浩對山水畫理論發(fā)展也做出了突出貢獻,,代表作是《筆法記》。文中假托在神鉦山遇一老翁,,在互相問答中闡述了他的一系列山水畫理論觀點,,雖然僅僅2000余字,卻是空前的山水畫理論集大成之作,。他提出山水畫“圖真”論,, “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針對如何圖真,,提出了“六要”原則:“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不俗,。思者,刪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chuàng)真,。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筆,。”他還劃分了“神,、妙,、奇、巧”四品,,批判了“有形,、無形”二病。 在歷史上,,荊浩第一個對筆,、墨作了明確界定,強調了用筆的變化運動感和用墨的韻味天趣,,指出“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提出了“水暈墨章”:“隨類賦彩,,自古有能;如水暈墨章,,興我唐代?!庇霉P與水墨相結合,,更有助于表現大自然變化萬千的氣象,極大地拓展了繪畫審美觀,,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發(fā)展,。

  荊浩還有一首五律《書山水圖答大愚》:“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筆尖寒樹瘦,,墨淡野云輕。巖石噴泉窄,,山根剄水平,。禪房時一展,兼稱苦空情,?!薄绊б饪v橫掃”談的是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只有放松,、大膽為之,,才能出佳作?!肮P尖寒樹瘦,,墨淡野云輕,。巖石噴泉窄,山根剄水平”,,既有優(yōu)美的意境,,同時也富含深刻的繪畫心得和哲理?!翱嗫涨椤?,苦空為佛家語,認為世俗間一切皆苦皆空,,荊浩正是借助流連山水,、寄情筆墨,表達他遠離塵囂,、高懷遠志的思想境界。

  濟源現存有荊浩墓,,在市區(qū)東五公里處的五龍口鎮(zhèn)谷堆頭村,,荊浩墓冢高3米,周長15米,,墓前有濟源市人民政府1992年10月重修時所立之碑,,上刻“中國水墨山水畫大宗師荊浩之墓”。碑陰銘文為當代美術理論家陳摶席所撰,。

  濟源市五龍口景區(qū)曾是當年荊浩寫生處,,荊浩的代表作《匡廬圖》就取材于“十里畫廊”的畫屏峰。2000年,,景區(qū)內建設了荊浩展館,,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陳綬祥為展館撰聯曰:“筆跡墨痕乃有荊關生氤氳,山景水情還從濟源入圖畫”,。

名相亦是書法家

  裴休(791-864),,字公美,唐孟州濟源(今河南省濟源市裴村)人,,曾為監(jiān)察御史,,宣宗時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職銜),后罷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封河東縣子,。后歷昭義、河東,、鳳翔,、荊南四節(jié)度使。

  裴休作為一代名相,,與同時代的柳公權(778-865)同朝為官,,在書法上與柳公權是長期的合作者,。柳公權在會昌元年(841年)十二月廿八日所書的《玄秘塔碑》,由裴休撰文;裴休僅存的書法名作,、大中九年(公元855年)十月十三日所書的《圭峰禪師碑》,,裴休撰文并書寫,柳公權篆額,。

  《圭峰禪師碑》,,全稱《唐故圭峰定慧禪師傳法碑》,簡稱《圭峰碑》,,現存陜西戶縣草堂寺,。碑高208厘米、寬93厘米,,楷書,,36行,每行65字,。額高44厘米,、寬33厘米,篆書九字“唐故圭峰定慧禪師碑”,。在清末時,,此碑曾橫斷兩截,使不少字受損,。

  《圭峰禪師碑》筆法嚴謹工整,,結構精密勁緊,取法于歐,、柳,,型態(tài)較柳書更勁健,書風兼有剛柔,,清勁瀟灑,,率意天成,法度嚴謹,,是晚唐佛寺碑銘精品,。歷代對此碑均予以很高評價?!杜f唐書》卷一七七載云:“裴休長于書翰,,自成筆法。家世奉佛,,休尤深于釋典,。”宋米芾《海岳名言》評:“裴休率意寫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金代禮部尚書趙秉文這樣描述此碑:“下馬來尋題壁字,,拂塵先讀草堂碑,。平生最愛圭峰志,唯有裴公無愧辭,?!泵魍跏镭憽稄m州山人稿》稱裴休書法:“清勁薄灑,大得率更筆意,?!鼻迦~昌熾《語石》卷七載:“《圭峰和尚碑》尚存,其書遒緊而無蘊藉,,學之易滋流弊,。細參之,其運筆之操縱,,結體之疏密,,與誠懸(即柳公權)昕合無間。達法師(玄秘塔碑)裴撰文,,而柳書之。此碑則柳題額而裴書之,。兩碑微言奧義,,非精于梵乘者不能作。其文固宜出于一手,,竊訝裴之書又何以神似柳,,既而豁然悟曰:此碑亦裴撰而柳書,特書丹時并題裴疑耳,?!?葉昌熾此說有失公允,細按和《圭峰禪師碑》,,二者雖然風格相近,,但是仔細辨去,其筆畫結體還是有很多明顯差異,。裴書結體近方,,柳書趨于瘦長;裴書布白停勻,柳書中宮緊勁;裴書時用行書筆意,,如“為”,、“誰”、“謁”等,,柳書則純?yōu)榭?裴書如清矍高僧,,安詳平和,,柳書則如耿直硬漢,鐵骨錚錚,。

  裴休宿信佛教,,曾隨圭峰宗密禪師學習華嚴經。宗密為草堂寺高僧,,曾經師事澄觀法師,,為華嚴宗第五代祖師。宗密凡有著述,,裴休都要親自為他寫序,,諸如他的《禪源諸詮集》、《華嚴原人論》,、《圓覺經》等,,皆有裴休之序編于書前。他在《圭峰碑》中說:“休與師于法為昆仲,,于義為交友,,于恩為善知識,于教為內外護,?!眱扇碎g的友情,在佛教史上傳為美談,。

  裴休所書碑碣,,現存世者僅見《圭峰定慧禪師碑》。據《常德市志》載,,裴休曾為德山宣鑒禪師住持的常德乾明寺題書“古德禪院”,,并有刻石,惜今已不存,。

乾隆御筆考盤谷

  盤谷寺位于濟源市東北克井鎮(zhèn)大社村北的太行山南麓,,距市區(qū)15公里,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是豫北最早的寺院之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寺前的御碑亭中,,有一通清乾隆皇帝親筆書寫的御碑《歌盤合契》,,刊刻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碑文分為三部分,,前為乾隆詩《用韓昌黎盤谷子詩韻明向誤并志今考證也》,,中為唐代韓愈的著名散文《送李愿歸盤谷序》,后為乾隆所撰關于刻碑緣由的后記。全文如下:

  用韓昌黎盤谷子詩韻明向誤并志今考證也

  韓送李歸盤谷序,,其說雄肆非诪張,。少小蕓窗為日課,背誦章句熟行行,。田盤之谷夙屢駐,,意謂此亦太行陽。泉甘土肥草木茂,,時看梨棗堆盤筐,。題詩每舉韓李事,連篇累牘填書箱,。邇來方思或致誤,,命訪乃辯柳與楊。濟源誠有盤谷寺,,雅宜隱淪避世忙,。燕川方口庸假借,天井白水詎混茫,。具圖貼說得親歷,,始悟向謬慨以慷。已識韓文匪魚魯,,更賡韓韻驚豪狂,。多年疑案一旦決,逸興頓覺因之昂,。獨是曩豈無知者,,何不忠告胸中藏。雖然我亦有后語,,至于碣石原太行,。分疆別界見珠小,,奚異數米于太倉,?訂訛游勝總余事,但愿薄海安農桑,。

  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

  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鮮少?;蛟唬骸爸^其環(huán)兩山之間,,故曰盤。”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庇讶死钤妇又?。

  愿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zhí)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才畯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者之所為也,。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污穢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僥幸于萬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盤之土,,可以稼,。盤之泉,,可濯可沿,。盤之阻,誰爭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繚而曲,如往而復,。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⒈h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余既為濟源盤谷考證大書成冊,,命豫撫即谷中磨崖泐之。幾暇,,復和韓詩,。又韓序之刻在濟源者,俗書惡劣,,且漫漶不足觀,,因并書之,都為一卷,,亦令選石鐫其處,。此卷及冊即賜盤谷寺裝弇李愿祠中,用識名山勝跡,,垂永久焉,。乾隆已丑仲夏御筆?!?/p>

  關于此碑,,還有一段佳話。

  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有位好友,,名李愿,要回故鄉(xiāng)盤谷隱居,,韓愈寫下了著名的《送李愿歸盤谷序》,。該文清新自然,一改六朝綺麗之風,,宋代蘇軾贊曰:“吾謂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愿歸盤谷序》而已,。”地因文而名,,山因人而顯,,盤谷也隨之名揚天下。但關于盤谷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卻眾說不一,,主要有兩說,,一為天津薊縣盤山之盤谷,一為濟源之盤谷,。乾隆皇帝經常到盤山游玩,,誤認為此處即是李愿隱居之盤谷,后來聽說濟源也有盤谷,,心生疑慮,,于是命河南巡撫阿思哈親自到濟源盤谷查訪。阿思哈來到盤谷,,見到有谷,,有寺,有李愿之居,,有歷代題刻,,盤谷之東有沁水枋口,西有燕川,,完全印證了韓愈詩文中對盤谷的描述,。阿思哈將所見一一繪制成圖,呈報乾隆,。乾隆閱后,,疑慮頓解,于是寫下《濟源盤谷考證》,,并命人將考證全文在濟源,、田盤兩處磨崖刻石。不久,,乾隆又步韓愈《盧郎中云夫寄示送盤谷子詩兩章歌以和之》之韻寫下《用韓昌黎盤谷子詩韻明向誤并志今考證也》一詩,。又因濟源盤谷前代所刻《送李愿歸盤谷序》文字漫漶不清,乾隆連同詩文重新親筆書寫,,遂成今天看到的《歌盤合契》,。在《歌盤合契》的后記中,乾隆盛贊盤谷為“名山勝跡”,。

  在盤谷寺后的磨臍山上,,還有一摩崖石刻,就是乾隆親筆書寫的《濟源盤谷考證》:

  “讀書所以明理,、修身,、制事也。陶淵明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余以為在淵明則可,,在他人則不可。彼其高尚避世,,理有所不必明,,身有所不屑修,事有所不足制,,故可耳,。若予之讀書,凡涉疑必求解其疑而后已,,此或有合于韓昌黎解惑之說乎!

  昌黎之送李愿歸盤谷也,,其事本在濟源,只以盤山亦有盤谷,,而太行實為天下之脊,,西南發(fā)昆侖,東北走遼海,。盤山亦在太行之陽也,,故予向居田盤,每假借用之,,而昌黎詩中所云燕川,、枋口又雅合田盤之境。然無以證其實,,終屬疑似,,且不知濟源之果有盤谷否也。因命豫撫阿思哈親至其地訪焉,,至則若谷,、若寺、若李愿之居,、若韓愈之文之刻于石者,,一一詳繪以進。于是,,憬然悟曰:盤谷實在濟源而不在田盤,,予向之假借用之者,誤也,。豈惟予誤,,蔣溥等之輯《盤山志》二三其說而未歸一是者,非不明于學則有所盲從,,亦誤也,。

  夫古人事跡,,亦何系于今時,而有如適所之者,,則予不惟憬然悟,,而且惕然懼矣。予故曰:陶淵明之不求甚解,,在彼則可,,在他人則不可,而在為人君者益不可,!

  因書其事,,命于濟源、田盤磨崖兩泐之,?!?/p>

  在寫畢《濟源盤谷考證》和《歌盤合契》后,乾隆仍對此事念念不忘,,意猶未盡,,復有《題盤谷寺》七律一首:

  乘閑策馬款禪扉,流麗千林揚曉輝,。

  鋪谷輕煙白如絮,,落崖飛瀑響于徽。

  寺猶法性風幡動,,室豈維摩花雨霏,。

  不是濟源經考證,至今假藉未知非,。

  乾隆皇帝作為大清的最高統(tǒng)治者,,當是一言九鼎,但他卻能通過考證盤谷的切實所在,,公開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是需要勇氣的,更是蘊含深意的,。其目的是要以此警惕臣工,,凡事必求其解,切不可模棱兩可,。為學如此,,為政更需如此,所以他在朝務忙碌之余,,嚴密考證,,親自為文,可謂用心良苦,。清代乾隆,、嘉慶年間,,一大批學者本著實事求是的考證精神,在音韻,、訓詁,、碑志等領域作出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乾嘉學派”,,這與乾隆皇帝的親身考證是不無關系的,。

  乾隆書法,,真,、草、篆,、隸,、行諸體皆能,以行草書為主,。他曾臨寫過數百種法書名帖,,下過很深的臨寫工夫,最崇尚和鐘愛元代趙孟頫書法,?!陡璞P合契》為其五十八歲盛年之作,是他書風成熟時期的典型風格,,字體稍長,,行書中兼有楷書、草書筆意,,點畫圓潤均勻,,結體婉轉流暢,整體看去如行云流水,,流暢飄逸而不失王者風范,,但是缺少變化和韻味,顯得比較平淡,。

  濟源盤谷,,因李愿歸隱、韓愈作文而名揚天下,,更因乾隆的詩文和墨寶,,增添了文化內涵而久負盛名。

李白王屋留翰墨

  世人皆知李白詩名,,但知道李白善書的人卻不多,;世人多知李白有《上陽臺帖》,但知道李白《上陽臺帖》作于濟源王屋山的卻更少,。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二十五歲,,渴望鯤鵬展翅,鷹擊長空,,“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出蜀,,游三峽,,至江陵,遇道士司馬承禎,。李白對司馬承禎極為景仰,,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詩人以大鵬鳥自喻,,更稱贊司馬承禎是希有鳥,。司馬承禎對李白也極為贊賞,稱其“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

  李白激情滿懷地叩開了長安的森嚴宮門。但是,,自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的李白,,卻懵然不知官場的詭譎和政治斗爭的險惡,在長安不到兩年,,屢遭誹謗和讒言,,于是請辭,唐玄宗順水推舟“賜金還山”,?!鞍材艽菝颊垩聶噘F,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再次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詩仙”李白與“詩圣”杜甫在洛陽相見,與高適等結伴同游王屋山,,登上王屋山華蓋峰南麓的陽臺宮,,揮毫寫下了流傳千古的《上陽臺帖》: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p>

  《上陽臺帖》為紙本,縱28.5cm,橫38.1cm,,雖然不足一尺見方,,卻如行云流水,真氣彌滿,。通篇看去,,一如李白詩篇奔放揮灑,出神入化,,筆墨酣暢,,氣概超邁。

  歷代名家,、典籍,,都對李白書法和《上陽臺帖》予以極高評價?!缎蜁V》載:“白嘗作行書,,字畫尤飄逸,?!?宋黃庭堅《山谷題跋》評李白的詩與書云:“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元代鄭杓《衍極》卷下之《古學篇》說:“太白得無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言其雖不專意于書法,,而能得書法之神妙。細品此帖,,筆法超放,,如游龍翔鳳,迅如奔雷,,疾如掣電,,出規(guī)入矩,飛舞自得,。與其瀟灑奔放,、豪邁俊逸之人品詩風相為表里。”清人周星蓮《臨池管見》說太白書“新鮮秀活,,呼吸清淑,,擺脫塵凡,飄飄乎有仙氣,?!?/p>

  在《上陽臺帖》的題跋中,我們也能看出后人對他的高度評價,。宋徽宗趙佶跋文:“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可覺人物兩望,,身在世外’ 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 元代張晏跋曰:“謫仙書法傳世絕少,,嘗云:歐,、虞、褚,、陸真奴書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積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云之態(tài),,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嘗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當時沉香亭待醉、高力士脫鞋,,宜矣,。”元代書法家歐陽玄題詩云:“唐家公子錦袍仙,,文采風流六百年,。不見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煙,?!痹鷮W者杜本曰:“太白之書何如長史,,然豪雄渾壯,固不異也,?!鼻』实壅f:“觀其筆氣豪逸,非他人所能贗托,?!?/p>

  《上陽臺帖》為曠世墨寶,流傳有序,,引首有清高宗弘歷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七字。帖本各處有南宋宗室趙孟堅,、南宋權臣賈似道,、元代張晏、明代鑒藏家項元汴,、清乾隆皇帝,、清代鑒賞家梁清標、安岐等多人的鑒藏印章,。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編纂的大型文獻《石渠寶笈》有著錄。

  1911年清帝遜位,,溥儀兄弟將《上陽臺帖》攜出宮外,,多次轉手,。1937年,,為了保住國寶不流出外境,張伯駒以六萬銀元重金購得,。1956年,,張伯駒轉呈毛澤東。1958年,,毛澤東轉交故宮博物院珍藏,。

  《上陽臺帖》已歷1200余年,而愈加寶貴,。

神筆王鐸近鄰緣

  王鐸(1592—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字覺斯,,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帝殉國于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王鐸為東閣大學士。清朝入關后被授予禮部尚書,、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于永歷六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謚文安。

  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出規(guī)入矩,,張弛有度,流轉自如,,力道千鈞,,世稱“神筆王鐸”。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笔廊擞小昂笸?王鐸)勝先王(王羲之)”之譽。

  孟津與濟源隔黃河相望,,王鐸早年曾多次游歷王屋山,,王鐸的老師吳應舉是濟源送莊(1982年劃入洛陽市吉利區(qū))人,因此緣故,,王鐸在濟源留下了大量墨寶,。王鐸的《明隱君吳養(yǎng)充先生并孺人張氏墓表》(簡稱《吳養(yǎng)充墓表》)書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是王鐸應其老師吳應舉之請,,為吳父書寫的墓志銘,,共27行,,1000余字,由王鐸好友張鳳翔撰文,。王鐸時年28歲,,尚未中進士,是存世最早的作品?,F存濟源市博物館,。碑文中多處反映出與濟源有關的信息:

  “若余門孝廉吳應舉者,其先隱君似之,。隱君諱斗,,字養(yǎng)充,先世三晉之洪洞人,。始祖整避紅巾之難,,始遷天中之濟源,稍移金鵝里,,遂家焉,。”

  “適白坡市,,遇道泣者,,袒而示之背,知其為巨姓所笞也,?!?/p>

  “隱君配張氏,乃南陳張旅之女也,?!?/p>

  文中金鵝、白坡,、南陳,,均為濟源地名,現在均劃歸洛陽市吉利區(qū),。

  王鐸與吳應舉時相唱和,有《明自書至寄懷》曰:

  年少河邊問典墳,,送莊登眺對斜曛,。

  雖然花徑迷紅樹,每憶山齋想白云,。

  錦石自宜麋鹿臥,,野鷗誤入鳳鸞群。

  寄書好悟深巖里,,夏澗秋濤總為君,。

  王鐸與濟源有關的另一個重要書跡是《黃公王屋青陽山莊五律十首》,。該冊為王鐸中年行書代表作,自書律詩十首,,載于王鐸《擬山園初集·五律卷十》,。此帖共九十三行,四百八十九字,。紙本,,冊頁,有烏絲界欄,,現藏于故宮博物院,。書于崇禎七年(1634年)甲戌九月,是年王鐸四十二歲,。

  在詩前小序中,,王鐸開宗明義寫道:“黃公王屋青陽山莊奇峭幽邃,筑西堂,,題十首,。” 王屋山是道教名山,,王鐸在《黃公王屋青陽山莊五律十首》中多次提及與道教有關的信息,。

  王鐸最為擅長的是行草書,但《黃公王屋青陽山莊五律十首》是要用來刻石的,,所以以正體書寫,,以求莊重,易于識讀,,但又不全用楷書,,加入行草筆意,以求靈動飄逸,。整體看去,,筆法嫻熟精到,用筆起止有度,,收放自如,,可謂游刃有余、悠悠不迫,。點畫方圓并施,,峻拔遒勁,圓筆渾樸沉厚,,方筆剛健峻峭,。字的大小變化不大,寬窄疏密,、橫斜正側基本遵循漢字字形的自身特征,,自然天成,。字勢多向右上傾斜,跌宕險絕,??傮w看來,此冊端莊典雅,,諸法兼?zhèn)?,適合作為范本臨摹學習。

  《王屋圖詩卷》也是王鐸關于濟源的重要作品,,現藏于天津博物館,。王鐸由明入清,人多詬病,,雖身為清廷新貴,,但內心非常痛苦郁悶,所以在京中仍然牽掛故里的王屋山色,,時有歸隱之想,。《王屋圖詩卷》就是王鐸降清后第四年在京中寓所作《王屋山居圖》時所書,,是他排遣積郁的寫照,,即所謂“有動于中”、“發(fā)之于書”(錢謙益《王鐸墓志銘》語),。此卷草書用墨蒼潤,,行筆峻爽遒勁,布白參差錯落,,縱逸之中含有穩(wěn)健,,沉郁之中富有靈性,從中可以看出他集數十年的功力,,融會“二王”,、李北海、顏真卿,、懷素,、黃庭堅、米芾,、趙孟頫于一爐的化境,,可謂是“風檣陣馬,筆走龍蛇”,。

  《王屋圖詩卷》 有詩八首,其中前二首分別為:

  《送自玉》:六載宅頻移,,汝歸不必悲,。笙鏞俱歇處,,哭泣獨存時。有鹿堪為伴,,河淡不可期,。微官終代謝,村酒帶品籬,。

  《自玉歸寄題王屋解嘲》:云峰久與別,,薄祿復燕都。落日空原上,,幽山似怨吾,。花林春事早,,魚浦興情孤,。寄語西王屋,茗華舉舉無,。人事多遺慮,,終朝獨靜吟。敢言巢父逸,,空負食牛心,。伊洛風塵擾,衣裳蟣虱侵,?;鹕脚c瘴土,翻覺林深遠,。

  《王屋圖詩卷》所贈送的對象王自玉,,濟源人,與王鐸同朝為官,。自玉歸故里,,王鐸不能同歸,賦詩相送,,“有鹿堪為伴”,、“村酒帶品籬”、“敢言巢父逸,,空負食牛心”,,表達了對遠離塵囂、寄興山林的向往,。

  王鐸詠濟源的詩作還有《紫微宮》,、《龍?zhí)端隆贰ⅰ稘幢焙M蹯簟返?。從這些作品不難看出,,王鐸其實是把濟源,、把王屋山,同樣作為他的故里,,來熱愛,,來歌詠。

《投龍簡記》識松雪

  濟源濟瀆廟內存藏的眾多碑刻,,內容廣泛,,有祭文、圣旨,、詔書,、銘文、游記,、序言等,。趙孟頫所書的《投龍簡記》就是其中的佳作。碑文如下:

  “今上御極之初,,勵精庶政,,事神治人,誠明殫盡,,中外大和,。皇太后母儀懿恭,,思齊內治,。惟皇帝嗣大歷服,載稽舊章,,乃孟夏壬寅朔,,命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志道弘教沖玄仁靖大真人張留孫等,,建周天大醮于南城長春宮,,列位二千四百,領天下羽士余千人,,薦科宣儀,,禮於上真,凡七晝夜已,。

  皇帝皇太后復命集賢司直奉訓大夫臣周應極,,洞玄明德法師崇真、萬壽宮提舉臣陳日新,,乘傳封香,,奉玉符簡、黃金龍各二,詣濟瀆清源善濟王廟,、天壇王母洞投沉□□□焉,。

  應極等以六月乙巳至濟源祠,,肅恭苾芬,,陳蕆醮禮。翼日丙午昧爽致□□命藏龍簡于濟淵,,水清可鑒,。是夜,天大雷電以風沛然下雨,,田疇枯槁,,頓為沾足。越三日己酉,,至天壇紫微宮,,如濟禮。明日,,登壇扣王母洞投送,,禮成而退。時天氣清朗,,日呈五色,,回未及山麓而云起自洞后,雷雨隨至,。前一日,,抵紫微宮,雷雨亦如之,。

  其守土與祀事之臣,,懷孟路總管府判官郭甫,孟州判官韓樂,,濟源縣令王伯翼等,,咸請曰:皇帝在昔龍潛,而懷孟實湯沐之邑,。今茲飛龍在天,,光烈如此,首有事于天壇濟源,,而山川之靈感若是,,不有紀勒,何以昭示于后,?勉臣記其事,,臣奉命此來,不敢以不敏謝,謹書以授之,。至大辛亥夏六月,,臣周應極頓首謹記;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臣趙孟頫書;嘉議大夫禮部尚書臣郭貫篆額,。

  延祐元年,,青龍甲寅,八月壬午朔,,通議大夫懷孟路總管,、兼管諸軍奧魯管內勤農事臣弭禮立石。玉川張?zhí)斓v刊,?!?/p>

  該碑刊刻于元代延祐元年(1314年),記述欽差大臣周應極等人于元仁宗登基不久,,奉命到濟源來祭水,、祭天的情況。元仁宗登基之后,,勵精圖治,,“中外大和”,命“集賢司直奉訓大夫臣周應極,,洞玄明德法師崇真,、萬壽宮提舉陳日新,捧玉符簡,、黃金龍各二,,詣濟瀆清源善濟王廟、天壇王母洞投沉,?!?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慣用“沉埋”形式,?!俺痢笔峭队谒校奥瘛笔锹裼凇翱病敝?祭山用“埋”,,祭水用“沉”,。周應極等人于六月乙巳日來到濟瀆廟,整肅衣冠,,設醮祭祀,。第二天,將一對玉符簡,、黃金龍投于濟水之源,。當天晚上,,就出現了靈應的現象,“是夜,,天大雷電,,以風沛然下雨,田疇枯槁,,頓為沾足,。”三天之后,,一行人等來到王屋山紫微宮,,也象在濟瀆廟那樣舉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動。第二天,,登上天壇,至王母洞將另一對玉符簡,、黃金龍投于洞中,,依然得到上天感應,“時天氣清朗,,日呈五色,,回未及山麓,而云起自洞后,,雷雨隨至,。”歸來后周應極撰文以紀此事,,并請時任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的趙孟頫書寫了這通碑文,。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后。歷仕兵部郎中,、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翰林侍讀學士,、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等,,官居一品,,名滿天下。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对贰繁緜髦v,“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元鮮于樞《困學齋集》稱:“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趙孟頫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鑒于趙孟頫的突出成就,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趙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huán)形山,,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

  《投龍簡記》是趙孟頻晚年作品,筆意安閑,,氣韻清新,,通篇行楷結合,方圓兼?zhèn)?,體態(tài)優(yōu)雅,,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朝元仙仗》論宗元

  武宗元是北宋著名畫家,,初名宗道,,字總之。出身于仕宦之家,,官至虞部員外郎,。生年不詳,卒于1050年,。出生地記載不一,《濟源縣志》記載,,武宗元是“河清白波人”,,但多數出版物將其記為“河南白波人”,并注釋為“今河南孟津”,。唐宋時期,,濟源現域設濟源、王屋,、河清三縣,,其中河清縣治宋開寶元年(968年)移至白波鎮(zhèn)。按照記述歷史人物以現政區(qū)為前提的一般慣例,,武宗元應為濟源人,。

  武宗元師承唐代畫圣吳道子,擅畫佛道鬼神,,十七歲就到北邙山老

  子廟畫壁畫,。景德末年(1007年),宋真宗營建玉清昭應宮,,招募畫工繪制壁畫,,從三千名畫工中選出百人,分為二部,,武宗元和王拙分任左,、右部之長,,共同主持玉清昭應宮壁畫繪制。此后,,武曾在開封,、洛陽等地的寺觀畫過大量壁畫。相傳他默記能力極強,,在洛陽上清宮畫三十六天帝,,將其中的赤明陽和天帝畫成宋太宗,宋真宗視察時認出是先帝,,驚異萬分,,遂設幾案焚香跪拜。他還繪制了龍興寺,、嵩岳廟,、藏經寺、天封觀等寺觀壁畫,,可惜今已不復存在?,F在能見到的只有一幅《朝元仙仗圖》。

  《朝元仙仗圖》為壁畫稿本,,真跡系絹本白描,,現藏地有二說,一說美籍華人王季遷先生家藏,,一說臺灣故宮博物院,。據臺灣媒體報道,2002年臺灣舉辦畫展,,其中就有《朝元仙仗圖》,,觀者甚眾。此圖描繪的是道教的帝君前往朝謁天上最高統(tǒng)治者的隊仗行列,,畫有東華,、南極兩位帝君,其他有真人,、仙伯,、金童、玉女,、神將,、力士等部眾,共有神仙八十八人,。所繪人物神采飛揚,,衣紋稠密重疊,線條流暢飛動,,衣袂飄舉悠揚,,大有“吳帶當風”的遺韻,。畫雖為粉水白描,不施色彩,,卻有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感覺,讓人感覺到仙人在空中徐徐行進的動

  感,。此畫人物臉形的圓胖,、衣紋的粗簡與線條的節(jié)奏,確有唐代壁畫的遺風,,所以宋人張子韶曾題跋稱它為吳道子真跡,。后經元代畫家趙孟頫鑒定,才定為武宗元所作,。元人在《古今畫鑒》中稱武宗元“人物行筆如流水,,神采活動。嘗見《朝元仙仗圖》,,作五帝君,,部徒服御,眉目顧盼一如生,,前輩甚稱賞之”,。鑒定家徐邦達認為,此卷有“東華,、南極”二帝,,尚缺“北真、西靈”二帝,,認為其卷還缺一半,并據此證明此卷是玉清昭應宮的壁畫副本小樣,,而非正本,。沈從文先生認為,敦煌壁畫中天仙龍女頭上多雙鬟上聳,,珠鈿累累,,和《仙仗圖》十分相似,因此武宗元《朝元仙仗圖》“必本于盛唐壁畫而作”,。

《石門》燁燁耀青史

  濟源最早的書法遺存,,是1969年修建引沁濟蟒渠期間,在沁河電站北出口處的石崖上,,發(fā)現的三國時期摩崖石刻《鑿開石門記》,。

  該石刻位于濟源與晉城交界處沁河東岸的一處斷崖崖壁上,距離河面約百米左右,。碑刻高約0.7米,,寬約0.6米,,共9行95字。碑文如下:

  “正始五年十月廿五日,,督治道郎中上黨司徒悌,、監(jiān)作吏司徒從掾位下曲陽吳放,督將師匠兵徒千余人,,通治步道,,作偏橋閣,鑿開石門一所,,高一丈八尺,,廣九尺,長二丈,。都匠木工司馬陳留成有,,當部匠軍司馬河東魏通,開石門師河內司馬羌,?!?/p>

  碑文記敘的是:曹魏齊王曹芳正始五年十月,交通官(督治道郎中)司徒悌和副官(監(jiān)作吏司徒從掾位;“掾”即佐助的意思,,后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吳放,,率領能工巧匠和兵士千余人,修通沁河棧道,,鑿開石門一所,。

  碑刻中所載有名姓的五人,在有關史料中都可以找到,。司徒悌是上黨人,,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高平縣。吳放是下曲陽人,,治所在今河北晉州市鼓城村附近,。司馬成有是陳留人,在今開封市境內,。司馬魏通是河東人,,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司馬羌是河內人,,當為魏國大都督司馬懿同族。漢高帝二年置河內郡,,司馬懿為河內溫縣人,。

  銘文字體風格,既有隸書意味,又有向楷書過渡的特征,,兼有魏碑的率意和古樸,。其結體外輪廓趨于正方,部分字形根據筆畫多寡仍用扁方,,但已經和正統(tǒng)的漢隸拉開了距離,。筆畫粗細變化不大,多用直筆,,捺筆仍有明顯的波挑,,顯示從隸書進化的痕跡。個別字的處理,,甚見趣味,,如“九”字全用曲筆,在直筆線條中顯得分外搶眼;再如“治”,、“督”,、“橋”,上小下大,,質樸端莊,,頗見拙趣。

  《鑿開石門記》,,對研究曹魏時期的政治,、軍事、地理,、交通,,以及當時的書風書體,都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玉川翰墨氣韻長

  濟源山水好,,王屋天下名。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豐厚的文化積淀,、秀美的山川風物,為書畫文化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溫床,。這塊土壤不僅孕育了一大批書畫名家,同時也吸引眾多文人墨客徜徉濟源山水,,圖寫玉川風物,,留下了許多書畫藝術瑰寶。漫步濟源,,宮觀廟宇,、文物古跡隨處可見,碑碣題銘、翰墨書畫,,俯拾皆是,。

  鐘繇墓葬(東漢)

  在濟源市軹城鎮(zhèn)中王村,有漢末書法名家鐘繇墓遺址,。后人稱此地為鐘王村,,又稱鐘公壘、鐘翁鎮(zhèn),,后訛為中王村,。

  鐘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縣東)人,。舉孝廉為郎,魏明帝時任太傅,,人稱鐘太傅,。他開創(chuàng)了由隸入楷的書法新貌,后人稱為“楷書之祖”,,與張芝,、王羲之齊名,并稱“鐘張”,、“鐘王”,。代表作有《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等,。《書法正傳》云:“鐘繇書法,,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碧茝垜循彙稌鴶唷贩Q他:“真書絕妙,,乃過于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余,,秦漢以來,一人而已,?!?/p>

  據傳鐘繇曾屯兵于濟源,見此地山水形勝,囑隨從以此地為塋,。鐘繇墓古狀態(tài)無考,,現存墓冢高約9米,周長160米,,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圓形平頂,夯土堅實,,灌木叢生,。鐘繇墓左右分別為其長子車騎將軍鐘毓墓、次子司徒鐘會墓,、三子列侯鐘劭墓,,其中兩墓已夷為平地。1936年有“車騎將軍印”出土,。

  元萇墓志(北魏)

  《元萇墓志》全稱為《魏故侍中鎮(zhèn)北大將軍定州刺史松滋成公元君墓志銘》,,刻于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志石高,、寬各79厘米,,楷書,計26行,,滿行26字,,共664字,青石質,,有界格,。書刻皆精,刀法細膩,,刀口清晰,,保存完好。風格遒麗華滋,,端莊豐腴;用筆方圓兼?zhèn)?,線形明朗,起收有度,,轉折兼用;結體茂密嚴謹,,因字成形,重心沉穩(wěn);形端神奕,,落落大方,,頗具廟堂之氣。其書風與同一時期的“邙山體”風格相一致,,顯示出尚雅重法的總體趨勢,與平城時期的北魏楷書相比,由質變文,,由樸變精,,由拙變巧,由俗變雅,,走向了高度成熟,,代表了當時主流書風的審美取向。志主元萇,,太祖平文皇帝(郁律)六世孫,,高涼王孤之玄孫, “歷奉五帝,,內任腹心,,外藩維捍”,南征北戰(zhàn),,功勛卓著,。2002年春在濟源市出土,后被河南省博物院收藏,。

  老君石像碑(唐代)

  《太上老君石像碑》,,立于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李審幾撰文,沮渠智烈書丹,,碑文30行,,行56字,現存于奉仙觀,。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四日,,唐高宗李治逝世。此碑乃當時祖籍隴西,、客居濟源一帶的唐朝李氏宗姓李儒意等二百五十人感念皇恩,,為追述唐高宗功德而立的碑,陰刻老子及二真人像,。這次立碑活動,,同時也是李唐宗姓一次重要集會,反映了當時武則天與李唐宗姓之間的尖銳矛盾,。碑文用六朝駢體文寫就,,大量引用典故,文藻綺麗,。清代著名金石學家葉昌熾《語石》中稱贊此碑“文章宏瞻,,書法遒美,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 楊守敬《評碑記》云:“初唐人多鋒芒峭厲之作,,此漸趨圓美,,雖氣骨不敵,而古穆可愛,?!?/p>

  柳公權溫佶墓道碑(唐代)

  《溫府君神道碑》,現存于濟源市坡頭鎮(zhèn)左山村,。碑通高4.73米,,寬1.26米,厚0.38米,??逃谔拼蠛推吣?833年),六螭碑首,,巨形龜趺碑座,。篆額“唐故太常丞贈諫議大夫溫府君神道碑”。 此碑乃唐代名臣溫造為紀念其父溫佶功德而立,。該碑下半部分因風化已漫患不清,,撰文與書丹人姓名皆不可識讀。據殘存官職稱謂并查對史料,,推定此碑乃唐代名相牛僧儒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丹。

  文征明《玉川圖》(明代)

  玉川是濟源的代稱,。文征明《玉川圖》為立軸,,紙本設色,縱132厘米,,橫34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以遠山橫亙,、平灘雜樹作遠景;中景則畫懸崖巨峰,,江帆碧水;近景布置繁密,山石樹木間屋舍儼然,,板橋溪水,,靜中有動。全畫布局精巧,,用筆細謹,,有工秀清蒼之美。

  濟瀆廟還留存有一塊文征明七律詩碑,,刊刻其自撰七律一首,。用筆龍飛鳳舞,遒勁有力,,渾然天成,,是文征明書法成熟時期的典型風格,。

  劉松年《盧仝烹茶圖》(宋代)

  古代畫家多喜以盧仝烹茶題材入畫,著名的有宋代劉松年的《盧仝烹茶圖》,、元代錢選的《盧仝烹茶圖》,、明代丁云鵬的《玉川子煮茶圖》、清代唐寅的《盧仝煎茶圖》等,。其中以劉松年為最早。

  劉松年(約1155-1218),,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的宮廷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畫學李唐,畫風筆精墨妙,,山水畫風格繼承董源,、巨然,清麗嚴謹,,著色妍麗典雅,,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為“南宋四大家”,。

  劉松年《盧仝烹茶圖》,清代陸廷燦《續(xù)茶經·茶之圖》列入,。為現存?zhèn)魇滥甏钸h的盧仝煮茶繪畫作品,,絹本,著色,,故宮博物院收藏,。該畫生動地描繪了盧仝烹茶情景。畫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錯,,幽篁搖曳,環(huán)抱茅屋,,屋內盧仝擁書而坐,,赤腳女婢執(zhí)扇烹茶,長須男仆肩壺汲泉,。

  盤谷李愿入畫卷(明代)

  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為歷代文人所鐘愛,,也被書畫家多次圖寫,傳世可見者有趙孟頫,、鮮于樞,、文伯仁,、王寵、八大山人等,。董其昌的《送李愿歸盤谷序書畫合璧圖》是其中難得的佳作,。

  董其昌(1555—1636),是明代后期著名畫家,、書法家,。此卷為絹本,前繪有一圖,,后為韓愈文《送李愿歸盤谷序》,,卷末記曰:“每至暮春稧日寫《蘭亭敘》一通,今日舟次泖上,,撿篋中得烏絲唐牋,,但可作行楷,遂書此序,。自正月至今,,兩都士大夫未得黜幽之期,群飛刾天,,黑風□蕩,,人人自危。安知有黜陟不聞之樂乎?此時書《盤谷序》,,較勝《蘭亭》多矣,。”

  明代畫家文伯仁的《李愿歸盤谷圖》也頗有可觀處,。文伯仁是明代大書畫家文征明的侄子,。《李愿歸盤谷圖》作于1570年,,是文伯仁晚年的作品,。文伯仁以高潔的李愿比喻回鄉(xiāng)隱居的友人季重,并以理想的隱居地盤谷比喻其居所,。他將文征明結構繁復的圖式,,向更精致嚴密的方向發(fā)展,以工細的用筆,、淺淡的敷色,、別出心裁的構圖,表現郁茂清幽的山林勝景,,散發(fā)出文派作品特有的雅淡氣質,。

  金農玉川寄深情(清代)

  金農是清代揚州畫派的領袖,詩,、書,、畫俱佳,,有“三絕”之稱。曾游歷濟源,,留下了與濟源有關的詩,、書、畫作品,。他的《游天壇值雪》這樣寫道:“璇房瓊室路幽微,,晨降云軿萬玉妃。記取年年石幢側,,仙人剪水作花飛,。”

  金農《玉川子烹茶圖》冊頁,,故宮博物院藏,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縱14.3厘米,,橫3l厘米??顣坝翊ㄏ壬宀鑸D,,宋人摹本也。昔耶居士,?!碑嫳R仝蕉林中執(zhí)扇對鼎煮茶,一婢赤腳,,就旁近泉中汲水,。

  金農《玉川子嗜茶帖》曰:“玉川子嗜茶,見其所賦茶歌,,劉松年畫此,,所謂破屋數間,一婢赤腳舉扇向火,。竹爐之湯未熟,,長須之奴復負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側耳松風,,以俟七碗之入口,可謂妙于畫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常見《茶經》、《水品》,,又嘗受其法于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見也。嗚呼,,安得如玉川子者與之談斯事哉,!”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