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軹文化歷千秋
關注濟源手機網(wǎng)
軹國故城城墻遺址
聶政墓
鐘公四冢之一
軹國故城標識碑
趙衰及趙衰之子墓
涂溝河
桃都樹
長春觀遺存的碑刻
關帝廟
大明寺
走在軹國故城的城墻下,,細細觀察,盡管歷經(jīng)了2600多年的風風雨雨,,但是當年夯土筑墻的痕跡清晰可見,,撫摸土層,仍然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溫度,,浮想聯(lián)翩,。
軹國故城位于軹城鎮(zhèn)的西軹城村與虎嶺(高新)區(qū)的東軹城村一帶。春秋時期,,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晉文公幫助周襄王平定皇室叛亂有功,周襄王把陽樊之地封給了晉文公,。陽樊之地位于今濟源市西南方向的承留曲陽一帶,。當時,晉文公率領軍隊準備接收城池時,,陽樊人認為自己是周天子的子民,,不愿歸順晉文公,所以緊閉城門,,準備誓死抵抗,。陽樊守令蒼葛提出交出土地而不交出民眾的解決方案,晉文公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這樣,,蒼葛帶著陽樊的百姓,一直退出20里以外,,在今天的軹城這里駐扎下來,。他們擔心晉文公會改變主意追來攻打,于是,想出了一個防御的辦法:用戰(zhàn)車列衛(wèi),,車與車相依,,軹與軹相連,當作臨時的防護屏障,,繼而筑土為城,。在古代,車轂,、車軸末端,、車廂兩側的欄木都稱“軹”,因“始以戰(zhàn)車列衛(wèi)”,,于是被稱為“軹”,,這就是軹城的由來。這里曾四度成為諸侯的封地,,所以有古軹國之稱,。
從春秋筑城開始,歷經(jīng)1000多年,,至唐朝貞觀元年(627年),,當年的軹縣并入濟源縣,從此成為村鎮(zhèn),。戰(zhàn)國時期,,軹曾一度為韓都,后屬魏國,,成為魏的重鎮(zhèn),。西漢初年,軹屬司隸部河內郡,,并設鹽鐵官,,說明當時軹城在國家財稅方面占據(jù)重要地位,商業(yè)經(jīng)濟非常發(fā)達,,此時的軹城,,城市規(guī)模、人口數(shù)量達到頂峰,?!尔}鐵論·通有篇》載:“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溫軹,韓之滎陽,,齊之臨淄,,楚之宛,、陳,鄭之陽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內,皆為天下名都,?!陛T地當時與邯鄲、臨淄等著名都市齊名,,為天下名都,,可見經(jīng)濟之發(fā)達繁榮。
時至今日,,軹城的遺跡不僅有城墻,,還有制陶作坊遺址、護城河遺址,、大明寺,、關帝廟、聶政墓,、鐘公四冢等,。此外,,軹國故城曾出土多件有研究價值的文物,。20世紀60年代,發(fā)現(xiàn)泗澗古墓群,,先后出土文物上千件,,年代跨度多為春秋至兩漢時期,為軹城相應時期的古代文明提供了實物證據(jù),。
其中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陶風車,、桃都樹等隨葬品,對研究中原地區(qū)古代文明具有重要價值,。如陶風車的發(fā)現(xiàn),,把以前風車使用始于宋代的觀點提前了上千年。桃都樹的出土,,對研究軹城當時的城市等級,、古人的意識形態(tài)、古人的制陶水平有重大價值,。(文/圖 記者 李浩)